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

中台禪寺 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 (七) 一般人起了貪愛,自己還不知道。起了貪愛了,繼續在這裡打妄想,還是不自覺。想久了以後,心當中就放不下,叫它不想,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,這個種子已經根深柢固了。從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……產生了我執、產生了執著,對方的影子已經落到八識田中,把清淨心遮覆了、染污了。這時候,自己還不曉得心裡出了毛病,還在想:「我和他可能是前世有緣,一見面就這麼投緣!」自己不知道是妄想,還自以為彼此投緣。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晚上夢到對方,還是不知道這個夢是一個虛妄的境界,把夢中的境界當作實有:「奇怪!是不是我們前世有夫妻的關係?既然是夫妻的關係,那就是有緣,今生乾脆把這個緣了了,才好修道;如果這個緣不了,可能沒辦法修道。」愈想,離本心就愈遠,退失菩提心了、就墮落了,這些都不得自在。   以禪宗來說,修行就是在牧牛,不能讓牛去吃草。「草」,比喻外在的六塵境界;只要心一攀緣,馬上照它一下,把牛鼻子拉一拉,這就是「觀照」。在這裡用功,達到「八風吹不動」的境界了,心就得自在了。相反地,假使「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」八種境界現前,自己失去了觀照的功夫,失去了般若返照、這一種智慧,自己就退失了菩提心、就不得自在。   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道理,拚命向外去追求。追求得愈多,似乎顯得愈有本事,這是不是顛倒?我們現在用觀照的功夫,只要心一動,就知道心當中就有一個賊人在偷我們的功德法財了。經常這樣起觀行、起覺照,不隨境轉,就是用功。   這裡所說的「觀」,不是用眼睛往外面看,而是在因地上修行,時時刻刻覺察,知道煩惱;進而覺照,照破煩惱。這一念心很平靜、很安詳,心不攀緣、意不顛倒,這樣就是「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」,就得少許自在。   進一步,依照這個方法繼續用功,功夫用深了,不但打坐能夠得到自在;不打坐時,六根對外面的境界,也能得到自在。不但是坐到一支好香,支支都是好香,支支都能得到自在。不但靜中能得自在,任何時間、任何空間,都能得自在;白天能得自在,晚上這個心還是能夠得自在,這就是能作主、證真之人,就稱為「真人」。   這一切都要經過返照、覺照。由於覺照的功夫得力,慢慢破除我執,證到我空,成就聲聞的果位,就能得自在。再進一步破除法執,證到法空,成就菩薩果位,更進一步得自在。所以,自在有深、有淺。這是在因上修行,最低限度要這樣修。   觀自在菩薩不但是能夠成就自在,而且在果位上也能得自在。果位上如何得自在?菩薩「一得三業淨」,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這是不是自在?「二得一百八句圓」,能講一百零八句圓通自在的法;「三得三種意生身,出入自在定」,這就是果位上得自在了。凡是菩薩,都有這一種功夫。   在這個地方,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這一種觀照的方法,依第六意識起修,將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,而得自在。在《楞嚴經》裡面,不是用觀照,而是用耳根反聞,《心經》裡是以覺觀、觀照,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果位。   菩薩聞聲救苦、隨緣應化,有大化、小化、隨類化。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,其實菩薩、如來化身千百億,這是果位上的境界,要想得到果位上的境界,必須要從因當中去努力。所以,因上得自在,果也得自在,功夫還是有深、有淺。   無礙,就能得自在。無礙,分為理無礙、事無礙。什麼是「事無礙」?例如,佛經裡面提到「遠近無礙」,凡夫眾生看到遠就是遠、近就是近,不能得自在;房子外面的東西看都看不到,就不能得自在。有大與小,就不能得自在;我們只能在廣大的空間裡面活動,如果在很小的空間,就不能得自在。所以,要達到無礙的境界,才是真正得到自在。   很多人把「自在」的意義解釋錯誤了,社會上有些人提倡「自在禪」,認為人要得自在,要活在當下,要吃就吃、要喝就喝、要玩就玩、要看就看……吃了以後就算了、喝了以後就了了,這是自在嗎?這個不是自在,是放縱第六意識。放縱第六意識,造作惡業,將來隨業流轉,哪裡還能得自在呢?不但害了自己,也害了別人。現在得不到自在,未來更不可能得到自在。   要想得自在,就要從因當中去努力,要學觀世音菩薩,六根保持平靜、保持寧靜,這是第一步。第二步,還要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這是更進一步了,功夫有深淺了。以打坐為例,你在打坐,別人也在打坐,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差別,但是你坐在這個地方,打妄想、打瞌睡,心安不下來;人家打坐的功夫已經很深了,功夫純熟了,沒有妄想、沒有瞌睡,惺惺寂寂、寂寂惺惺,這一念心與實相相應。你現在才知道惺惺寂寂,人家早就體悟惺惺寂寂了,所以這個功夫就有很大的出入。   「行」就是觀行,有身行、口行、觀行,其中以觀行為根本。前面是講般若波羅蜜,就是依教觀心,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。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不只是在文字上了解,進一步要依教來觀心,依著這個教法來返照自心。   「行深」,波羅蜜也有深淺,聲聞、緣覺是但空般若,比一般剛剛開始修行的那一種觀照般若更深;菩薩是由空出假,化導眾生之智的般若,此般若之智比聲聞還要深;佛三智圓明,契入中道實相,就更深了。一般人只是唸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只是口誦而沒有起觀,所以,不但口誦,還要作觀行。   密宗口唸密咒、心作密觀、手結密印,這就是起觀。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的,不但要了解文字,還要觀。什麼是「觀」?「觀」,就是覺觀境界。無論什麼宗派都是一樣的,講到這個地方,都要內照。內照,就是把這個心收回來,起覺照。心當中起了煩惱,把它照破,就稱為內照。參話頭,在話頭那裡安住,也稱為內照。念佛,把這念心靠在佛號上,也是內照。修中道實相觀,時時刻刻安住正念,使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處處作主,這就是內照。   現在只是一個開始,還要「深」,時時刻刻這念心都現前,動也如是,靜也如是;白天如是,晚上也如是。一坐下來,一念不生,這就是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