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 (二)

中台禪寺 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 (二)般若的解釋有很多種,每一個宗派的解釋都不同。天台宗以三種智慧來說明般若之智──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一切智,是指證到聲聞、緣覺,就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總相及空相的般若智慧。菩薩斷界外塵沙惑,超越聲聞的境界,修如幻觀,成就如幻三昧,通達一切緣起,又不離開世間上的一切假有。 菩薩為了普度眾生,必須通達一切行門,如同醫生為人治病,由於病的原因很多,就必須學習種種處方來對治;菩薩為通達道種智,了知一切諸法別相,要學習一切法門。因為菩薩不離開假有,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知道什麼因、什麼緣,最後產生什麼結果,以種種道法教化眾生,這種藉假觀道化眾生的般若智,是第二種般若。   二乘修析空觀,觀一切法緣起性空,了達空性之理,這就是聲聞、緣覺之智。這種體悟偏空之智,即為「但空般若」。菩薩有大慈悲心,不離開世間法、不離開眾生;假使離開世間法、離開眾生,就不能度眾生、不能成就一切功德。但是,想要度眾生、想成就一切功德,就必須通達一切行門,所以,菩薩就要修假有,從空出假,不離世間,「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」,這就是菩薩藉由假有度化眾生的般若智。   佛有「一切種智」,能夠通達二乘、菩薩之智,乃至十法界一切性相,三智圓明。佛法有「性宗」與「相宗」,一般認為淨土宗多半是講相,禪宗多半是講性,把性和相分開了,這只是在表面上來看。其實,性相是不二的,了達性相不二,就是佛的智慧。十法界的每一個法界都是相融、相通的,性與相也是相通、相融,不是兩個。   以水為例,水是一個相,波浪也是一個相;水的性和波浪的性,皆是溼性,本來就是一個,不是兩個,這就是性相一如。再舉一個例子,男眾是相,女眾也是相,相與相雖然不同,但是性是一樣的,男眾的這一念心性與女眾這一念心性平等不二。眾生看到性是性、相是相,佛的智慧就通達性相是一如的。   不僅如此,事和理也是一個。眾生看起來,事是事、理是理,分成兩邊了;或者是從事到理,或者是從理顯事。以佛的智慧來看,事理就是一個,染淨也是一個。一般人認為娑婆世界是染、十方淨土是淨,穢土是穢土、淨土是淨土,地獄就是地獄、天堂就是天堂;以佛的智慧來看,穢土和淨土是一個,地獄和天堂也是不二。   一般人認為因是因、果是果,在佛看起來,因和果是一個,把因和果看成是一體的。眾生的境界,因就是因,修因才能證果,必須從因上去努力;在佛看起來,因地心即是果地覺。舉例來說,從台北到靈泉寺,靈泉寺是一種果,從台北出發是一種因。開始出發的這念心,和到達靈泉寺的這念心,是一個?還是兩個?悟了這念心,本來就是一個;假使沒有悟,開始出發是因,到達目的地是果,把它分成兩個了。   佛的智慧,就是因果一如,不但如此,通達十法界的一切道理,乃至洞徹一切性相、事理、染淨、因果……一切諸法不離當念,都在這一念心,這就是諸佛所證大覺圓滿之智。   從天台宗這三種方法來看,般若是有深有淺的,有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,最後證到實相般若。聲聞、菩薩也有實相般若,佛也有實相般若,佛所證為最究竟的實相般若。這些般若智有層次的差別,分為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聲聞、菩薩、佛所體證的各有不同,假使眉毛、鬍子一把抓,就可能弄錯了方向。   所謂「一切智」,就是證到諸法空性之理。所以,聲聞、緣覺,入到偏空涅槃。一般人說菩提心和涅槃性,本來就是一個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──諸聖人證悟的層次,只是方便的說法。雖然是方便,當中還是有次第,這些次第都必須了解。聲聞修析空觀成就了,能觀這念心和所思惟的空性之理相應,一下就入空定;斷了六根本煩惱,成就「一切智」,此為聲聞、緣覺之智。   菩薩除了修空觀,更修假觀。為什麼還要修假觀?為了普度眾生。因為要在眾生當中,才能度眾生,所以「不出三界、不入三界」,始終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,度化眾生。起了執著,就要墮落,所以菩薩修「如幻觀」,所謂「如幻三摩提,彈指超無學」,觀一切法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不執著假有亦不離假有,這樣所修出來的智慧,就稱為「道種智」。但是,觀一切諸法是空性、是假有;空是空、假是假,又分成了兩邊,所以再進一步契悟一切法當體即空即假,當體即是實相,這樣就稱為「一切種智」。   從這幾個方面來了解,就知道般若之智確確實實可以漏盡我們的煩惱、破除我們的執著。破除了執著,沒有煩惱,就沒有業障;沒有業障,就不受苦報。這一念心性就是大覺圓滿,稱為「到彼岸」。所以,用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的方法,證到了實相般若,就到達了彼岸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