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懺下雲老和尚開示錄 四十二章經節錄(二)

上懺下雲老和尚開示錄 四十二章經節錄(二) 「會善知識難」。善知識就是真如自性,最上的善知識。 我們都是有感情,說覺有情,菩薩梵語叫菩提薩埵,就是覺有情,薩埵就是有情,凡夫叫有情。 有情,喜怒哀樂種種,就見不著真如自性。見不著真如自性,就見不著徹底的善知識。 徹底的善知識,最高最上的,極深極廣的,就是心性-無量光明無量壽命、心性。眼前,要是這地方超越不過去,就不能得會見這個善知識-心性。 「隨化度人難」。要真正達到見性了,在眼前的相上,種種人的相,就能稱性而度化他,依體起用,隨緣度這個體上的相。 要是不能隨化度人,遇到境界,不動也就是難。心就要動。 要是能知道自己真如自性,在相上也不離真如自性,這樣的心,不再被相所動,而心總住在自性上、法性上、佛性上,這樣就不能被境界所搖動了。所以「睹境不動難」。 「善解方便難」要知道真如自性這個理,在現的事上、現象上,知道不離本體、這個理。再依著本體不動,而於現象的相上,就能方便度化眾生。 「沙門問佛,以何因緣得知宿命、會其至道呢?」都想得神通,知道過去生中的宿命呢?「會其至道」,這樣子得宿命,達到最高最上的佛道,就能知道過去、未來,這多好! 佛就回答他說:「淨心守志,可會至道」,你只要把心裡靜下、清淨,守著自己這一念道心,就能達到、會到至高至上的道,以至於有神通了。 譬如磨鏡,你把鏡子面上磨了,鏡子清淨了,沒有染垢了,鏡子就光明了。 要是能斷種種的欲,不去求,就能得到宿命。 良因曰: 理解般若無生的道理,並非只是做為茶餘飯後閒談的話題, 而是要用於生命的實踐。 在實修的法門中, 可以分為"有相行"、"無相行"兩類。 並非法門有差別,而是修法人的智慧淺深不同,因此有有相、無相的差別。 在修有相行時,重點在虔誠恭敬, 在誠心中"會善知識"、"隨化度人"、"善解方便"等等。 但是從有相轉為無相,除了虔誠之外,進一步就是要往自性上會,也就是運用所學,來修心地法門。 雖是往理上會,但也不要執理廢事, 執理廢事者,如撥波求水, 騎牛找牛, 只是錯認消息而已。 能夠處處會歸心性, 有了真實的依止處,在自他二利中, 自能寵辱不驚。 同時, 也能轉有漏的福德,為隨順於無漏的功德。 當然,這一切都是不能離開對三寶的虔誠、皈依心。 其次,要深入實相般若,必須要有深厚的福、慧二資糧, 這必須很努力栽培的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