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淨下界法師宣講:第98e.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。【庚二、相似轉依號】十信位。

上淨下界法師宣講:第98e.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。【庚二、相似轉依號】十信位。 (第七、護法心) 『心進安然,保持不失,十方如來氣分交接,名護法心。』   這個「心進」的「心」是定慧二心,定慧二心念念之間,他慢慢的進趣真如而且是安然;這「安然」就是任運的成就。前面的定慧均等不是那麽的自在,這時候他的定慧能夠任運的現前,他禪定當中有智慧,智慧當中有禪定,而且保持不失,對止觀的兩種功德任運的保持不失。所以可以跟十方如來的真如佛性的氣分互相的交接,名「護法心」。   這個「護法心」護的是什麽?護的是真如之法,也就是說,隨著他定力的轉深,他對真如佛性的護念,更加能夠任運自在的現前,這叫「心進安然,保持不失」。前面的菩薩他要保護真如佛性不忘失比較困難,因為定力薄弱;到這時候他禪定轉深以後,他念念之間就可以把真如佛性在他的妄想心中,慢慢慢慢的相續的保持不失。 (第八、迴向心) 『覺明保持,能以妙力迴佛慈光,向佛安住,  猶如雙鏡,光明相對,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,名迴向心。』   「覺明保持」這一段是承前面的護法心而來的;這「覺明」就是以定力來攝持智慧的菩薩,他能夠使令「止跟觀」兩種功德保持不失。進一步他「能以妙力」這個「妙力」指的是定慧二力,他能以禪定跟智慧兩種功德力「迴佛慈光,向佛安住」;他能夠迴轉他佛的慈光,而向自己內心來安住,轉他佛而為自佛。這種情況就好像兩面鏡子就是他佛跟心佛,佛光跟心光這兩個鏡子光明相對,彼此互相的對照,兩個之間的影子互相的涉入,菩薩的心入佛的心,佛的心也入菩薩的心,這叫「迴向心」。   「迴向心」蕅益大師說:他從自他不二當中建立的迴向,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觀照當中,迴轉他佛的功德而趨向於自佛。一般講迴向,是迴向「真如法性」,把一切三寶的功德迴向一念的真如佛性,把外在的三寶回歸到內在的三寶,叫迴向心。 (第九、戒心住) 『心光密迴,獲佛常凝無上妙淨,安住無為,得無遺失,名戒心住。』   「心光密迴」,自己的心光跟佛光冥冥當中彼此感應道交。為什麽叫「密」呢?就是說感應道交,他自己的心光跟佛光彼此間的互相涉入,互相感應的時候,是別人所不知道的,所以叫做「密」。在心光跟佛光彼此感應當中,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。什麽加持呢?常凝不動、清淨微妙的大乘的戒體,他得到諸佛菩薩所授大乘的三聚淨戒的戒體。這戒體指的是本元自性清淨,所以他能夠安住在真如無為的戒體當中「得無遺失」,對於整個持戒的功德沒有一念的妄失,他的念頭不落於有為,是名「戒心住」。   如果以真如為戒體,那一念的妄動就是犯戒了!因為你違背了戒體,真如本來就沒有妄動。前面的初四信叫做「智慧」,第五到第八是「禪定」,這個「戒心住」是講持戒,大乘的戒體生起了。 (第十、願心住) 『住戒自在,能遊十方,所去隨願,名願心住。』   「住戒自在」也就是說,他安住在大乘的戒體能夠任運的現前,而且他依止戒定慧的功德,身心世界遊於十方國土,所去隨願;他到哪一個國土去,他心中有任何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望,都能夠自在的成就,叫做「願心住」。   他整個十信位在轉凡成聖當中我們可以知道,菩薩的功德先成就智慧。在先前面的「四信」他完全是觀照自己的心念,從五到八的時候他再加修禪定,以定力來幫助智慧,然後成就大乘的無作戒體,最後成就菩薩的廣大願望,整個十信是這樣的。   在整個十信當中,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說:初信到七信是先觀真諦之理,到七信的時候「斷了思惑」,所以在初信到七信,是念念觀照隨緣不變的真諦之理。到八、九、十信位的時候是觀俗諦理「破塵沙惑」修假觀,再觀不變隨緣的妙用。所以他整個修學當中,主要是先成就真諦,再成就俗諦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