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偈子

禪修偈子: 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 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三惡元來造。 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; 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 忽悟大乘真懺悔,除邪行正即無罪; 學道常於自性觀,即與諸佛同一類。 ~唐‧六祖慧能大師 空有不二,修福修慧,圓融自在 《金剛經》教導我們「離相」、「無相」的道理,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相,但是這並不表示相就不重要。不著相是體會到相的空性,也能了知相的作用。就像大眾在襌堂中,一舉手一投足,心念有沒有時時保持當下?身體的坐姿,覆蓋蓋腿布的動作等細節,都是心念覺性的呈現;這些都代表我們有沒有真正的不著相,但是又可以使用相。如果認為不著相就代表這些相無所謂,那這無所謂的心就會產生覺性慢慢失去的果報,在行為舉止中也就慢慢的顯現出來。要能時時檢示自己的動作與坐姿,就能漸漸活在當下了。修行的重點在於不執著於相,也不執著於空,是「空」「有」圓融自在的。以「有」所為的方法來修福報、結善緣,以「空」的教法(智慧)來與無相的真理相應。修福和修慧之間要相互圓融,缺一不可。 《六祖壇經》中六祖大師以一偈「無相頌」來提醒我們修行不要偏頗,要福慧雙修的與「道」相應:「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三惡元來造。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;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忽悟大乘真懺悔,除邪行正即無罪;學道常於自性觀,即與諸佛同一類。」 相從心中離,罪從心中滅 「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三惡元來造。」一般人迷失了,修行就只知道修褔報;觀念不正確就著了相,認為修福做善事就是修道。布施,供養,持戒等,都能造就無邊的功德;但心中若還存有貪、瞋、癡的念頭,就會繼續造做悪業。所以,六祖大師提醒大家:「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;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」如果認為修了福報就可以滅除以前所造做的罪業,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,因為善悪因果是不相抵消的。雖然做善事修褔德,但是過去的惡業因緣已經種下,不是修福就能滅除罪過,因為舊時的罪業仍然還在心中。所以,要真正的除罪,必須從心上來努力,也就是學習在心當中去轉化。轉化什麼呢?轉化我們執著的念頭,執著的相,以及對人、事、物等種種成見和偏見。當真正能把心中的貪、瞋、癡和種種執著糾結的念頭轉化之後,才是真心的懺悔,才能把糾結的因緣轉過來,把罪緣徹底的除掉。舉例來說,我們打了別人二拳,不是讓別人打回二拳就能互不相欠的,因為彼此仍然存有心結。要經常反省檢討,是否還有貪心、瞋心、執著的心?當自己心中的糾結化解後,縱然別人對我們還是有糾葛,再打我們二拳;但我們心當中清淨無染,沒有糾結的因緣,這就不是所謂的罪業了。 無相懺悔,即是真懺悔;罪障消除,即與諸佛同類 「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」這樣的懺悔就是大乘佛法的懺悔,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這一念心,所謂「忽悟大乘真懺悔」。這個真懺悔如何來做呢?「除邪行正即無罪」。就是去除心中的邪念,行為和心念都在正法上,沒有我執,合乎當下因緣的呈現;這樣就沒有任何罪業了。如果每分每秒都能做得到,我們就是真正的了解到「學道常於自性觀」。每一個當下都是從心性、佛心當中來現前,所謂「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」,同時「念念歸自心」。時時返照自心,不住兩邊,沒有相對,行為舉止就能合乎因緣;當下清楚明白就是佛性的現前,就是「即與諸佛同一類」了。 除邪行正,廣結善緣;回歸自性,了脫生死 六祖大師這首「無相頌」提醒我們學道就是要返照於自性,而不僅止於相上的修福。若能自性現前,這樣就與諸佛在同一條道路上了。只有把生死的因緣斷掉,才能了脫生死。 如何斷掉生死的因緣呢?就是止息念念遷流,無法回歸自性的念頭,不起貪、瞋、癡的妄想,不造作殺、盜、淫的悪業。同時,了解相的作用,累積種種善縁、福德資糧。常常於自心上觀照,念念都了知是正是邪,「除邪行正」。在這當下,看看自己做主的心還在不在?不在了,就提起正念,就在這上面持續的用功。 轉貼自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tzcs/photos/a.621041274591900.1073741827.115773341785365/960857170610307/?type=1&theater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