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禪林寶訓》

《禪林寶訓》 遠公曰: 住持之要,莫先審取捨,取捨之極定於內,安危之萌定於外矣。 然安非一日之安,危非一日之危,皆從積漸,不可不察,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,以禮義住持積禮義,以刻剝住持積怨恨。 怨恨積,則中外離背。禮義積,則中外和悅,道德積,則中外感服。 是故道德禮義洽,則中外樂。 刻剝怨恨極則中外哀。 夫哀樂之感,禍福斯應矣。 【演蓮法師譯文】 浮山法遠禪師說: 當住持的人,最要緊的是首先要確定取捨:哪些事是有益於法門的需要舉辦,哪些事是無益於法門的應當放棄。這樣對於宜取宜舍的事,住持能夠運籌帷幄,胸有成竹,那麼法門的安危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。 然而叢林僧眾能夠安和共住,並不是由一天形成的。同樣,叢林面臨危機,也不是由一天所致的,都是由平時漸漸積累而造成的,因此不能不有所警覺。 倘若當住持的能以身作則,用道德來引導大眾,那麼大眾自然都能修道德;住持以禮義行事,那麼大眾都能行禮義。相反的,假如住持平時以刻薄冷酷的心對待大眾,那麼大眾必定也是積怨懷恨在心。 怨恨積於心,上下內外就難免會形成離散背逆之勢。如果一寺大眾所積的是禮義,自然上下彼此和悅;所積的是道德,那就更能使內外感服了。 所以,叢林道德禮義成風,則上下內外充滿和樂。刻薄怨恨至極,則上下內外各懷哀傷。 哀則禍生,樂必福至。哀樂感於內,則禍福應於外。 贊曰: 不只是佛寺方丈如此,住持佛教團體也是一樣的道理。 如果以道相繫,在法上見,自然感召的,都是尊道修行之人。 如果以世間福報、名利相吸,自然所感召者, 合則如燕雀處堂,喧鬧不已; 不合則人我是非,相互攻訐。 既然學佛修行是為了求解脫, 那麼還是尊崇道德禮義,在修行上見吧! 參考注解: 文言文 ─ 禪林寶訓音義 http://url.cn/PdyISt 禪林寶訓筆說 http://url.cn/IpmuOi 白話文 ─ 宏學法師講釋 http://url.cn/PkL7zY 演蓮法師注釋 http://url.cn/REznAX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