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菩薩心如地,饒益一切眾。柔軟慈心根,無上大悲莖。】 ~~果清律師(陶蕃震記錄整理)

【 菩薩心如地,饒益一切眾。柔軟慈心根,無上大悲莖。】 ~~果清律師(陶蕃震記錄整理) 民國95年12月17日於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歲末感恩法會。   海公依止和尚、諸位長老、諸位護持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的菩薩,大家早安。 這回歲末感恩法會,果清在這引《六十華嚴經》第四十三卷一段偈頌來跟各位策勵。果清講一句,各位就跟著念一句。 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 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 菩薩心如地,饒益一切眾。柔軟慈心根,無上大悲莖, 功德葉智華,持戒為妙香。如來淨慧光,開敷菩薩華。 不著有為水,普令眾生喜。直心為種子,慈悲為根芽, 智慧方便莖,五度為枝條,禪葉諸明華,一切智為果。   下邊我們就一句句地加以解釋。   【 菩薩心如地。】 諸位都是發菩提心,也有受菩薩戒,依照菩薩行在行。菩薩的存心是怎樣呢?猶如大地,跟大地是一樣的。大地是什麼情形?大地它是生成一切萬物,承載一切萬物。大地,我們在上頭灑香水它也不歡喜,我們在上面灑臭糞它也不厭惡,都是如如不動。這就是砥礪我們做為菩薩的行者,八風吹不動,所謂的稱譏苦樂、利衰毀譽,有四順四違的境界,我們不被它吹動,心都是如如不動。人家稱讚我們也不歡喜,人家毀謗我們也不憂愁苦惱。種種的順境逆境都是如此,所以菩薩的心就如同大地一樣的。   【 饒益一切眾。】 菩薩就是為了要饒益一切眾生。我們受了菩薩戒,有所謂的三聚淨戒: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,饒益有情戒。 攝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的意思。我們大大小小的惡法絕對不可以造作,有造作的話一定將來要受果報的。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時間到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所以攝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的意思。 接著攝善法戒,就是眾善奉行。我們作為菩薩的行者,必須廣修六度萬行,只要有利益眾生的,我們就好好地奉行。好比諸位護持僧伽醫護基金會,就是護持師父們的健康,使令師父們能夠安心地弘法利生,所以這種功德也是無量的。我們要廣修六度萬行,來利益眾生。 接著饒益有情戒。受了菩薩戒,除了要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要緊的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。這樣子能夠自利利他,悲智雙運,將來就可以成就福慧二嚴的佛果,福慧兩足尊就成佛了。因地受三種戒,攝律儀戒,將來就成就法身佛;因地受攝善法戒,在果地就成就報身佛;因地受饒益有情戒,在果地就成就應化身佛。所以因地是三種戒,果地就成就三身佛。所以盧舍那佛,翻譯中文是淨滿的意思。什麼叫做淨滿?也就是惡無不盡,善無不滿;一切惡法我們都盡除得乾乾淨淨,一切的善法都修得非常圓滿。所以這叫饒益一切眾。   【 柔軟慈心根,無上大悲莖。】 以柔軟慈心作為根本。慈是什麼意思?慈者與樂,給與眾生安樂的心叫做慈心,而表現慈心的時候,我們要用柔軟的言語,和善的態度,眾生才歡喜接受慈心的布施。所以柔軟慈心根。假若我們對眾生雖然有慈心,但是態度粗暴,言語也非常不好,這樣眾生他也不歡喜接受。所以要柔軟慈心作為根本,好像蓮花的根本。 無上大悲莖。想要拔除一切眾生痛苦的心就是悲心,這種悲心沒有比它再殊勝超越的,所以稱作無上,也就是同體大悲的意思。菩薩看待一切眾生都跟我們同一體性的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要親近善知識,聽聞正法,如理思惟,法隨法行,經過聞思修三慧的步驟,將來就可以成佛的。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能夠將來成佛,所以我們自己跟一切眾生都是同一體性的。眾生的苦就是菩薩的苦,因此眾生有了苦,就是等於要脫拔自己的苦一樣的,所謂自性眾生誓願度,自性煩惱誓願斷,自性法門誓願學,自性佛道誓願成,都不離開我們的自性。一切就是我們自己,是我們的自性。一切眾生沒有安樂,就是自己沒有安樂,一切眾生有痛苦,就是菩薩的痛苦。所以我們要慈悲憐憫一切眾生,來救濟一切眾生。這叫作無上大悲作為蓮花的莖。   【 功德葉智華,持戒為妙香。】 功德葉,這裡的功德就是稱性無漏的功德。作功德要跟般若的妙智結合起來,這樣才是最為殊勝的。也就是古德所謂的「觀空則萬行沸騰,涉有則一道清淨」的意思。觀空的當下,要萬行沸騰。觀空就是離一切相,也就是三輪體空、一道清淨的意思,但是在三輪體空的當下,要六度萬行非常精進勇猛來努力地作。這個就是觀空則萬行沸騰的意思,也就是離一切相的當下要行一切善。接著說到涉有則一道清淨。涉有也就是廣修六度萬行的當下,我們要三輪體空、一道清淨,也就是一心清淨三輪體空的意思。所以這句也就是行一切善的當下,要離一切相。這兩句剛好是中道行,不偏空,也不偏有,是非常殊勝的。這個叫作功德葉智華。 持戒為妙香。我們假若能夠好好持戒,在家眾受了五戒、八關齋戒、在家菩薩戒,出家師父們受了沙彌戒、沙彌尼戒、式叉摩那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出家菩薩戒。受了戒之後就要如法地奉行。持戒要緊的目標就是要輕重等持,輕的戒、重的戒我們平等心來受持。不要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,我們就只要持重戒就好,輕戒就隨便的放逸懈怠。假如這樣子,你對輕戒隨便放逸懈怠,你對重戒也不容易守好。假如你對輕戒都是很殷重心在守護的話,重戒絕對犯不到。所以我們的目標,要輕重等持。而且持戒要少欲知足,少欲則少苦惱,知足則常樂,那太為殊勝了。我們出家師父們,居士對我們的四事供養,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,四事的供養,我們就少欲知足,不多求,不貪無厭足。這樣就時時刻刻獲得安樂,沒有這些苦惱。持戒要緊的也就是,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,在日常生活當中,往往造作了種種的過失罪業,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露懺悔。古德講究發露懺悔是不隔宿的,當天犯了過失,當天就找人發露懺悔了。所以古代的高僧大德,他們之所以有大成就,都是對戒法非常的注重,恭敬謹慎一心的奉行。所以他們戒都持得非常好,因戒才能生定,因定才能開發般若的妙智,因慧才能斷煩惱、了生死、度眾生、成佛道,所以是非常殊勝的。我們持戒好之後,就有所謂的戒德之香,這種戒德之香是無遠弗屆的,不是普通天上人間種種的花香,種種的沉香麝香這些香可以比擬的。戒德之香是無遠弗屆,所以我們說,應當好好地持戒,有了戒德之香,就非常的殊勝。   【 如來淨慧光,開敷菩薩華。不著有為水,普令眾生喜。】 如來就是佛的意思,佛有清淨智慧的光明。佛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,三七日當中就宣說了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部《華嚴經》的境界非常高深,不是普通凡夫眾生、二乘聖者的境界。所以二乘聖者遇到華嚴的大法,有些還都是如聾若啞。因為這種高深微妙的境界不是二乘聖者的境界,所以他們如聾若啞了。那麼唯獨加被的是什麼眾生?就是上根利智的菩薩。就好比日出先照高山,高山就是比喻菩薩,所以說如來淨慧光,開敷菩薩華。如來證得真如本性,由本性發起大悲心,由大悲心流出法光明,由法光明說法加被這些菩薩,大根利器的的眾生。所以菩薩聽聞說法之後,就好像蓮花綻開出來,長得非常的莊嚴、非常的殊勝,所以叫作開敷菩薩華。 不著有為水,普令眾生喜。菩薩他是不執著一切有為法。因為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這是《金剛經》的偈頌。一切有為生滅造作之法,它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。在夢中,我夢了我吃得好飽喔!但是醒來肚子是空空的,都是不真實。也如同幻,變幻之法一樣的,都是不真實的。如露亦如電,也好像早上的露水,但是太陽一出來馬上就消失了。亦如電,好像閃電一閃就過去了。所以一切有為生滅諸法是如此的。五蘊身心諸法,亦復如是。我們身體也是很脆弱的,我們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組合而成的,它是很脆弱的,它是因緣所生諸法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當下自性本空的,它是無我、無我所的。我都找不到了,哪有我所有的,我的房子,我的車子,我的地毯種種?我本身的身體、身心都了不可得了,哪有我的房子?我的什麼什麼,更是渺茫了。所以我們對這一切有為生滅諸法,就要這樣的觀照,要這樣的觀察。我們就有了這種般若妙智,不受這些有為法的影響。我們不執著這些有為法,遇到順的境,我們完全如幻、如化、如夢、如鏡中像、如水中月,不值得我們執著的。既然如此,我們身心都空了,瞋恚、貪欲、愚癡等種種煩惱,它依附在身心上,更是了不可得了。我們能夠這樣觀照的話,沒有煩惱不滅除的。我們時時刻刻就非常的自在安樂。 菩薩不著有為水,菩薩不著一切有為諸法,就好比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一樣的。猶如日月行空不住空一般,是非常殊勝的。所謂菩薩他不執著空,也不執著有,他安住在中道,連中道他也是了不可得,這樣才是徹底。所以,最後我們成佛,圓滿菩提還是歸無所得,這個就是不著有為水。那麼菩薩這麼作,普利眾生行。他就可以普遍利益一切眾生,所以一切眾生都非常歡喜,只要親近菩薩的話,他就非常地歡喜。所以我們也要發心,到任何一個地方去,我們都使令這個地方的眾生都得到利益,對我們都很歡喜。所以我們要發心這樣喔。我到任何一個地方去,我不白白來的,一定要利益眾生。就好比我們法師們到這個地方來,就是要利益這個地方的眾生,有緣的眾生。我們就是要利益,絕對不空來的。這個就是不著有為水,普令眾生喜。   【 直心為種子,慈悲為根芽,智慧方便莖,五度為枝條,禪葉諸明華,一切智為果。】 直心為種子。直心就是道場,它非常要緊的。什麼叫作直心?在《起信論》裡頭有所謂的信成就發心,有三種心,第一、直心,第二、深心,第三、大悲心。直心就是正念真如法性之心;深心就是樂修一切善行之心;大悲心就是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之心。這裡我們就提到直心。直心就是正念真如法性的心,真如法性它是怎麼樣?它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去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遠離一切兩邊的對待。它沒有這一切兩邊的對待,它是安住在中道第一義諦上頭。真如法性就是這樣的,所以是最正直的。因此在《楞嚴經》也說道,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成佛,中間沒有委曲相,這個就是直心,太為殊勝了。所以我們不能夠諂曲,我們要直心,好比師長要我們酬對,我們就直心酬對,不隱瞞,不疑疑惑惑的,就直接直心的酬對。這樣子我們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,才能真正得到利益。所以菩薩在因地,就以直心作為種子,它是將來成佛的因種。好像稻穀的種子,我們種下去,它就會有芽,芽苗就出來了,將來就長成稻穗,有果實。那麼菩薩在因地以直心作為種子,將來才能夠成佛。 慈悲為根芽。慈悲,前面說過,慈者與樂,悲者拔苦。這種心就是慈悲心,以慈悲心作為根芽。 智慧方便莖。智慧就是實智,方便就是權智。實智以為母,權智以為父,這樣實權二智結合起來,將來就能成就大導師,也就是能夠成佛了。所以智慧方便作為莖。智慧就是實智,實智就是根本智;方便就是權智,權智就是後得智。根本智就是斷惑證理的智慧;後得智就是斷惑證理開發根本智慧之後,由大悲心的引導,來生出了後得智,來利益一切眾生。所以我們要權實二智互相的權巧運用,把它做到非常的恰當,要善用其心,將來就能夠成佛。這個叫作智慧方便莖。 五度為枝條。五度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。布施有所謂的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布施就是破除我們慳貪的煩惱。我們眾生有慳貪之心,那麼藉著布施來去除我們慳貪之心。藉著持戒,持戒前面說過,有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,饒益有情戒。身、口、意三業能夠奉行這三種戒,我們的身、口、意三業一定就能夠獲得清淨,就可以破除我們身、口、意三業的惡業,所以持戒就是對治惡業。接著忍辱,忍辱非常要緊。「忍辱第一道,佛說無為最,出家惱他人,不名為沙門。」忍辱太要緊了。佛在因地作忍辱仙人的時候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割得沒有一塊好的,他不但不發起一念瞋恚之心,而且發願我最初成道就是要度你。歌利王後來就是憍陳如比丘。佛最初成道,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五比丘當中首先得度的就是憍陳如比丘,所以剛好跟佛的宿願相符合。你看佛老人家,在因地都能行忍辱,我們凡夫眾生,人家罵我們一句、打一下,就受不住了,那怎麼可以?那差得太遠了。 我們要忍辱,人家怎麼對我們的侮辱,我們只有慈悲利濟對方的心,絕對不惱恨任何眾生,這是我們學佛應該有的心懷。這個就是忍辱。忍辱就可以破除瞋恚的煩惱。再說精進,只有精進的佛菩薩,沒有懈怠的佛菩薩。佛菩薩都是勇猛精進的,不會說:我好累喔,好累喔,明天再做啦。到了明天,明天又有明天,又推到明天去啦。明日又明日,明日何其多!那只有因循懈怠下去,這樣不容易成就。我們今天沒有辦好的事,沒有做完的道業、功課,我們今天應當努力把它做完,不要一直的拖延留到明天喔,一直留下去囉,這個不好。所以我們學佛菩薩,就要精進要勇猛的,一定要以精進對治懈怠之心。 接著禪定。禪定有世間禪、出世間禪、出世間上上禪,是非常殊勝微妙的。在《釋禪波羅蜜》智者大師這本書裡講得很清楚,還有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摩訶止觀》、《小止觀》這些都有講到禪定。佛菩薩的禪定它是無量百千三昧,不是我們凡夫眾生可以心思口議的,所以佛菩薩的境界,他是甚深廣大,太殊勝,太莊嚴了。那我們將來好好修行,我們工夫到了,也可以發出這種神通妙用,那是非常殊勝的。這個叫做五度。禪定就是對治我們散亂之心,所以五度為枝條。 接著,禪葉諸明華。以禪定為葉,禪定前面說過了,以禪定為葉,諸明華,以諸明為華。什麼叫做諸明?諸明者,諸多般若也。因為般若有五種的般若,通常分成三種:實相般若、觀照般若、文字般若,但是也可以另外加上兩種:境界般若、眷屬般若。後面的境界般若、眷屬般若,都可以歸在文字般若上。由文字般若,就是讀誦經典,我們讀誦經典的時候就要屏除萬緣,要一心一意的,好像佛菩薩在我們面前對我們開示一樣,就直接對我們在開示,就對我自己一個人在開示一樣的,那非常殊勝。你能夠這麼觀想,佛菩薩就是專門為我說的,那你哪裡不會提起恭敬至誠的心呢?一定是至誠恭敬來讀誦經典。那這樣子,又進一步能銷歸自性,那太殊勝太莊嚴了。那我們就能得到佛法廣大微妙的利益,所以叫作禪葉諸明華。 最後,一切智為果。一切智,在這裡就是一切種智的略稱。因為這個偈頌五個字一句,它不能說一切種智為果,變成六個字,就不配合了,所以它就簡稱一切智。所以在經論上頭,假若三種智並列的話,一切智就是聲聞、緣覺的智叫作一切智。菩薩的智叫作道種智,佛的智叫作一切種智。所以在經論上,有時候一切智,代表一切種智的意思。在這裡就是一切種智的意思。因為前面所說的是廣修六度萬行,都是菩薩的行門,所以成就的是無上佛果,所以叫作一切智為果,也就是一切種智作為果報。今天就簡略講這段偈頌。這段偈頌出在六十華嚴,是普賢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力,所宣說的一段偈頌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