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律法師:切莫誤解一門深入

慧律法師:切莫誤解一門深入 發布:君合   接下來,我們討論一個,現在我要了解,底下必需聲明,我今天來演講不是挑戰傳統,也不是跟哪一本注解過意不去,或者是跟我們當代的高僧大德有所過節,統統沒有!既然佛教是依法不依人,那麼簡單講:所有的佛弟子都有理性,理性叫做依法嘛,今天不要依人不依法,我們要依法不依人。既然依法不依人,無論是比丘、比丘尼,每一個人都常常這樣講;無論是在家居士,每一個人都常常這樣講:依法不依人。簡單講:既然口口聲聲都是講依法不依人,那麼就是:佛教,只要是佛講的,就可以理性來溝通。所以今天我們不能用個性來修行,要用佛性,自依止,法依止,莫異依止。自依止,用自己的般若智慧,依止自己的真如本性;法依止,依止佛陀的正法;莫異依止,其他的都不可靠。依靠你清淨自性,摩诃般若,自依止,你要靠自己解脫;法依止,必需仰仗佛陀所講的正法,自依止,法依止,莫異依止。所以今天必需要這樣聲明。   因為佛教幾十年來,各人講各人的法,當它有一些落差的時候,每一個人會有感性的作用,保有自己上人講的話才叫做對;我師父講的話才叫做對!甚至你要跟他講正確的,他也會排斥,會排斥,會排斥。那麼我們今天來講,也是講給有理性的人,肯坐下來聽聽看佛怎麼講,我今天所講的,完全依照佛講的,沒有我個人的意見,沒有我個人的意見,只是把四十年來的修行來告訴大家,跟大家匯報一下而已。   接下來,我在文殊講堂,創立了二十三年來,有一天有個居士來,我就問他:大居士!怎麼用功?他說:我誦《地藏經》,我專誦《地藏經》,我一門深入。我說:嗯?(師父右手捂胸,表現出很吃驚的樣子)那就隨喜吧!他說:師父!有什麼問題嗎?沒有,沒有。經過了幾個月,就來了另外一個居士,我說:大居士,又怎麼用功?他說:我專誦《藥師經》,其他不看、不聽、不聞,我專誦這一部經,我一門深入。我心頭一震:這個怎麼跟一門深入有關系呢?你是專誦一部經典啊!經過了一年,我說:你怎麼用功?我念一句佛號、誦一部經典,我一門深入!我說:糟糕了!這麼一個簡單地“一門深入”,竟然有如此眾多的人去誤解佛的意思,佛講“一門深入”不是這個意思,它有依據的,它有經典的,它有出處的,號稱大乘佛教這麼多的人,我覺得這個事態嚴重,問題很大,這個問題很大(眾鼓掌)!   “一門深入”有沒有依據?有!有沒有出處?有!現在就開始要講這個了,我已經跟你事先聲明了,依法不依人,你今天要冷靜聽聽看佛怎麼講?我依據佛講的一門深入來告訴你,你接受,你有善根;你覺得說:我不接受!那是你的權利;但是今天主辦單位請我來演講,當然我也是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給他一個正確的訊息,告訴你一門深入是什麼意思。   “一門深入”這個名相有出處否?有!有根據否?有!不要忘記,佛的四依止,依法不依人。現在我們理性來討論,一門深入,重點在於解六結、越三空。“一門深入”出自哪裡?出自《楞嚴經》。“一門深入”出自哪裡?出自《楞嚴經》的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裡面的二十五聖圓通,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,第二十五聖。   “一門深入”,現在圓瑛法師的注解:因為《楞嚴經》大家都看圓瑛法師的,出自圓瑛法師注解的《楞嚴經講義》第869頁,我連第幾頁都告訴你,869頁。中間這一段經文,反流照性,這一段才叫做一門深入,我把它念一遍:   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;盡聞不住,覺所覺空;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;生滅即滅,寂滅現前。   這一段是“一門深入”。慢慢來簡單解釋一下。(眾鼓掌)   “一門”不是指地藏法門,不是指藥師法門,不是指專念佛號的淨土法門,“一門”是指耳根門,耳根,耳根門。這個耳根門如果攀緣外在的聲音;外在的聲音不是動就是靜,在佛教列為塵,根緣動塵跟靜塵,塵就是染污的意思。   動塵跟靜塵叫做出流、生死流,出流叫做生死流,根緣塵,內心動蕩不安,就是中間識心一直分別,根塵連接,心中識心分別沒有休歇,這個叫做出、生死流,就是所有的眾生生生死死,是因為緣這個外境。   耳根,諸位!六根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門、耳門、鼻(門)、舌(門)、身(門)、意門,稱為六門。娑婆世界裡面,耳根最利,所以,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,耳根圓通章討論到,耳根緣動塵迷失了,緣靜塵——沒有聲音叫做靜塵,沒有聲音在佛教裡面來講、經典裡面講叫做塵,也是會染污我們,也是塵。   根緣動塵、靜塵,然後耳根……(師父伸出大拇指)諸位!現在不是,現在是反流照性,就是修行人不要攀緣外境,要往內觀照,往內觀照,叫做反流照性。反流照性,我解釋一下:初於聞中,就是我們的聽聞,也可以解釋作我們的聽聞,以前是聽外面的動塵跟靜塵,現在放棄動塵跟靜塵。入流亡所,境界是所緣的,入流,不是出流,出流是生死,入流就見性,入流就是不聽外境,入流亡所,“所”就是動、靜。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,當根不緣塵的時候,識心不生,入於寂滅,這個就是人空,證阿羅漢果。如是漸增,慢慢地功夫漸增,聞所聞盡,能聞跟所聞都不可得,就是根也要放下,根是能聞,所聞就是動、靜。盡聞不住,聞性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,所有的聞放下,動、靜、根,盡聞不住,不住就是不著,不著。覺所覺空,覺,能覺跟所覺都不可得,這是指菩薩進入法的……法執的菩薩位,能覺跟所覺空,也不可得。現在就是唯獨存在內心裡面的覺跟所覺,也不可得,這個覺還是要放下,就是空覺極圓,把這個覺性空到底,達到了極圓;空覺極圓,就是這個覺悟空到底,能覺、所覺不可得;可是,又落入能空跟所空,空所空滅,能空跟所空都空無自性,都不可得。最後一個: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   所以,一門深入是解六個結,“結”就是心中打結,煩惱的意思。從凡夫;現在講耳根,從凡夫一直到成佛,有六種結要打開:一、在動、靜如如不動;在根無所能緣;覺——沒有能覺、所覺;空——沒有能空、所空;滅——就是能空跟所空當體即空,這個滅不是滅掉空,而是空是空無自性,諸法空無自性,當體即空,這個叫做滅,如果把空滅掉,又變成生滅。越三空就是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人空就是照見五蘊皆空;法空就是根、塵、識一十八界都不可得;空空,不可得的空也放下,沒有能空跟所空,生滅既滅,寂滅就現前,寂滅就現前。   在座諸位!這個《楞嚴經》耳根圓通章,我們在文殊講堂講了二十一個鐘頭,二十一個小時,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,二十一個小時,何況說我們今天來只有兩個半小時,時間這麼短,時間這麼短,如果今天你要一直在這裡發揮,那麼,十次你也講不完。好!所以我今天,因為我覺得事情還是滿多人曲解的,這麼多人對“一門深入”這個名相誤會,我認為有必要解釋一下,提出來討論一下,認真,讓整個佛教出家或者是在家,徹底地了解佛意是什麼。   再簡單重點:諸位!不是誦一部經叫做一門深入,不是念一句佛號叫做一門深入,今天你念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師父在這裡贊歎你,你有善根,了不起,了生死有望,但不能掛上“一門深入”這個名詞,這個名詞不是用在這個地方,名相不是用在這個地方。在座諸位!“一門”是指耳根門,今天你專念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叫做一佛專念;你專誦一部經典,叫做一經專誦,專誦,專門誦這一部經典,跟一門深入扯不上關系,深入是對淺出講的,由淺入深叫做一門深入,解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越三空:越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功夫愈來愈深,叫做由淺入深,才有一門深入。   如果說,在座諸位!我必需聲明:我贊歎念佛、也贊歎你誦經,贊歎誦經,我們文殊講堂也是念佛、也是誦經,諸位!不能誤會我,我必需告訴你:這個名相不是用在這個地方,你用錯了名相,會鬧笑話的!身為一個佛弟子,大乘的佛弟子,在今天五十年來,大乘佛教這麼興盛的一個台灣,對一個基本的“一門深入”,四個字而已,就扭曲到這麼嚴重,這個實在是說不過去,說不過去的。所以,很多的居士來,來到我這個前面,都一直講這樣叫做一門深入,我實在是百思不解,這個跟一門深入沒什麼關系的。再強調一次:我不反對念佛,也不反對誦經,我贊歎念佛,同時也贊歎你誦經,你要怎麼修行這不關師父的事情。諸位!今天有一個居士念佛念了二十年,來到文殊講堂,我就問他:你怎麼修行?他說:我專念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其他不看、不聽、不聞,我一門深入,我專修,其他不看、不聽、不聞。我說:我現在問你一句話,你要手摸著良心跟我回答。他說:好!我現在問你:你這二十年來,你有沒有犯過殺盜淫,輕微的?他說:有!好!我說:那你叫做夾雜而修。再來,你內心裡面有沒有起過貪嗔癡?你老實告訴我,你念佛念了二十年,你講你是專修,你有沒有?你講!他說:有!我說:那個叫做夾雜煩惱而修,對不對?專,內心裡面無妄叫做專。   在座諸位!我們今天一定要弄清楚,佛法它是心法,今天我們修任何一行,我們都贊歎,八大宗派我們也隨喜,也隨喜;但是,一定要了解,內在裡面的煩惱,如果你一直念佛一直壓抑,念佛一直壓抑,諸位!問題並沒有解決,問題並沒有解決。所以,我們要一邊念佛,要一邊開般若智慧,對不對?要解如目,要行如足。我再強調一遍:我絕對贊歎念佛,也絕對贊歎你誦任何一部經典。為什麼贊歎呢?因為怕眾生誤會我,會誤會啊!對不對?記得!念佛的時候要用大般若智慧去念佛(眾鼓掌),這個才對嘛!諸位!沒有妄想心,用般若心念佛,念到一心不亂,這個就真正的專念了。對不對?所以,要用般若智慧念佛,要用般若智慧去誦經,這樣才是佛弟子嘛!是不是?我們佛弟子不能閉門造車,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佛的心法,要聽經、要聞法。   我們讀大學的時候,那個大學的教授都鼓勵我們,說:你們這引起大學生,要盡量去聽中國人演講,這引起學者、教授都是三、四十年的經驗,集中在兩個小時講給你聽。我今天也是,我集中了四十年的經驗,我講給你聽啊(眾鼓掌)!我的心,佛陀很清楚的,我不是來跟哪一個法師過意不去的,我希望既然稱為大乘佛教,就應當有大乘菩薩的雅量、理性,還有大乘菩薩的摩訶般若大智慧,這樣才不會愧對佛陀。關起門來修行沒有關系;但是,內心裡面要有佛的智慧,佛的智慧。所以,我們指“一門深入”。再強調一遍:我不針對任何一個法師、道場、宗派來講的,要針對佛的正法。它的出處再講一遍:“一門深入”,出於《楞嚴經講義》869頁中間的經文:   反流照性,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;盡聞不住,覺所覺空;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;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   這個叫做解六結,越三空,反流照性,一門深入。反流,如果是生死叫做出流,根緣塵叫做出流;現在反流照性,照性,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涅盤妙性。所以解六結,越三空,叫做一門深入。這個“一門”指的是耳根門,耳根門。而這個耳根門,當然進去本性,本性都一樣,眼見性叫做眼見,如果開悟在眼叫做見性;如果你大悟在耳叫做聞性;在鼻叫做嗅性;在舌叫做嘗性;在觸叫做觸性;在意叫做本性,真如本性。所以,如果到究竟義就沒有分別,就沒有任何的分別,統統同一個本性,統統同一個本性。 文章出處:http://jeise.pixnet.net/blog/post/61529683-%E6%85%A7%E5%BE%8B%E6%B3%95%E5%B8%AB%EF%BC%9A%E5%88%87%E8%8E%AB%E8%AA%A4%E8%A7%A3%E4%B8%80%E9%96%80%E6%B7%B1%E5%85%A5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