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(二)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(二) 主題:解釋經題之一 我們解釋這部八大人覺經,要將解說內容分為三大段:第一大段「解釋經題」,解釋「八大人覺經」這五個字。 我們看第一大段解釋經題的部份;我們將這經題分為四個段落,第一個是說明「八」的意思。「八」是標明經文當中有八種法門。我們在未來的課程當中會學習到,從怎麼具足佛法的正見,然後如何修行少欲、知足、精進、多聞、布施、出家梵行,乃至發起廣大的菩提願。這八個條目,含攝了佛法的發心,正見、以及修行,整個次第都有了一個很清楚的交待。 接著我們說明「大人」的意思。在佛法當中,真正的大人,指的是諸佛、菩薩。為什麼呢?在經文後面有一段開示:「如此八事,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。」所以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,所謂的大人指的就是諸佛、菩薩。 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乃至佛,一樣都是出世間的聖人,為什麼唯有佛、菩薩才能夠稱之為大人,而聲聞、緣覺二乘的人不能稱之為大人呢?這主要的原因,是因為諸佛、菩薩,都是發了大乘心的緣故,所以他們才能被稱之為大人。然而為什麼發了大乘心的一個修行人,才可以稱之為大人呢?這是有它的理由的。各位請看「附表一」,我們來解釋何謂「大人」,以及為什麼一個發大乘心的人,被稱之為大人的原因。 附表一的文,是從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裡面引出來的。它將發大乘心行者的殊勝相貌作了個介紹;透過這個相貌的介紹,我們很清楚的知道,一個發菩提心的道人,他所緣的境、他的智慧,他的發心,以及他所證的果位,這一切一切都超過凡夫、乃至超過聲聞、緣覺二乘之上,所以他可以被稱之為大人,這個是不共於人、天、外道、乃至二乘的。 我們來看附表一的內容:「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,說名大乘,何等為七?」發菩提心的菩薩道人,與七種大性,這殊勝的特性,能夠共同的相應;因此之故,我們稱他為大乘。 所謂七種殊勝特性,第一「法大性」:法大性的內容,這是就著菩薩道的教、行、果的「教」來說。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道人,他所依止的教法,是很殊勝的,為十二分教中,菩薩藏所收攝,「方廣」之教法,所以稱之為法大性。 所謂的「菩薩藏」,就是指一個菩薩道人,他發了菩提心之後,能夠確實的自利與利他;就自利而言,他能夠徹底的斷除自己的我執、法執兩種障礙;而就利他而言,他能夠藉著本身的功德力,引導一切的眾生,都能夠成就無上菩提;依著這樣的發心,這樣的修持就稱之為菩薩藏。這在十二分教當中,是屬於方廣大乘的教法,他不是人天五戒、十善的教法,也不是聲聞四諦的教法,也不是緣覺十二因緣的教法,而是屬於菩薩的自利、利他,六波羅蜜的這種大乘方廣的教法。 因為菩薩行的是六波羅蜜,所以他可以稱之為大乘,為什麼呢?因為他的乘是非常殊勝。「乘」的意思就像世間的車子一樣;比如說,我們在這個地方是鹿谷,我們坐車到台中,透過搭車子可以運載我們從鹿谷到達台中,所以這個乘有運載的功能。大乘的乘一樣,它運載我們從生死的此岸,到達涅槃的彼岸,這個車乘特別廣大、特別殊勝,因此稱之為大乘。大乘也因此可以稱之為無上乘,不管世出、世間再也沒有其他的法,可以超越它之上的。這是就它的教來說,它的教是特別殊勝,所以稱之為「法大性」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